有逾20 年历史的老牌笔记软件公司Evernote,过去曾经红极一时,但却因为商业策略上的种种失误,令公司的竞争力急剧下滑,用户迅速流失,更在2022 年被一间规模不大 的意大利科技公司收购。 今次我们就为大家拆解 Evernote 走向衰落的原因。
笔记软件先驱
Evernote 于 2008 年推出,那时候 iphone 才刚问世,智能电话还未普及,但创办人 Stepan Pachikov 和时任总裁 Phil Libin 已决定抢先发展移动领域。 乘着移动科技的浪潮,Evernote 凭借跨装置的相容性和简约设计,吸引到了使用者,市面上也几乎找不到比 Evernote 更好用的笔记本工具。 不过,这段风光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,Evernote 接着在商业策略作出了一连串错误决定,令公司的事业开始出现问题。
免费功能太好用
Evernote 是最早几间使用免费增值模式(Freemium)的公司之一,用户可以免费使用部份基本功能,而进阶功能则需要付费。 免费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吸引人,这种商业模式令 Evernote 迅速收获了大量用户,全盛时期更拥有超过 2 亿活跃用户。 这听起来还不错,但问题是 Evernote 太佛心了,大部份实用的功能都是免费,以致用户根本没有诱因升级服务,当用户都不肯课金,Evernote 的盈利能力自然大打折扣。
有见及此,Evernote 在 2016 年推出了新的收费政策,大幅加价 40%,并且在免费模式加入更多限制,例如只容许两部装置同步软件。 新的收费政策旋即引起用户不满,令他们纷纷流向其他笔记软件。 事实上,加价无可厚非的,甚至是必须的,Evernote 的错误在于太迟才调整价格,令用户过于依赖部份免费功能。 如果公司一早调整收费政策,用户在心理上会比较容易接受。
盲目扩张产品线
作为一间前景被看好的公司,Evernote 曾经从多间创投基金募到数亿美元的投资,估值更一度超过 100 亿美元。 虽然平台发展迅速又拥有充裕资金,但Evernote 没有选择专注于改进产品功能,而是开发一堆令人眼花撩乱的新产品,例如纪录饮食的「Evernote Food」和通讯录「Evernote Hello」,甚至开设 电商平台Evernote Market 贩卖实体产品。 可惜的是,这些新产品不但没能获得用户青睐,反而令品牌失去了定位,导致用户参与度下降。
错失云端发展先机
为了避免在存取资料时出现延迟,Evernote 过去一直坚持将资料保留在用户装置,以为这样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,殊不知反而令公司错过拓展 SaaS 服务的时机。 另外,Evernote 的定位主要面向个人用户,把自己局限于「个人生产力工具」;而它的竞争对手 Slack、Notion 等则致力成为「团队协作工具」,将目光投向企业客户。 Evernote 的功能和定位明显未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高效协作的需求。
竞争者冒起
在 Evernote 迷失方向的同时,它的竞争对手已经茁壮成长并逐渐将 Evernote 抛离。 即使之后公司意识到问题所在,推出协作产品 Evernote Spaces,但 Slack、G Suite 等众多服务早已抢得先机。 近十年企业协作软件市场愈演激烈,甚至出现一些免费又好用的工具,这些新出现的竞争者都可完全取代 Evernote,令平台用户不断流失。
企业的发展永远不会一帆风顺,就像 Evernote 一样,虽然在初期取得优势,但却因各种决策错误,令公司一步步失去领导地位,继而被一众竞争者超过。 Evernote 的经历提醒我们,明确的愿景、清晰的战略、用户导向以及不断创新才是成功企业的重要要素。
Evernote 被收购或许也是一次重新整顿业务的机会,我们期待 Evernote 在未来推出更优秀的产品,重拾用户信心。